AI时代的儿童博物馆,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探索未来

2025-05-22

  • 来源:童博汇


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“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”(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)。这一主题聚焦于在深刻的社会、科技与环境变革背景下,博物馆如何发挥变革推动者的作用,不再只是保存藏品的静态空间,而是塑造可持续、包容性社会的重要参与者。

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,尤其是人工智能(AI)的快速发展,博物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:不仅要以创造性思维回应当下的挑战,也要在教育、观众参与与高效运营等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可能。在儿童博物馆领域,这样的转变尤为敏感而复杂。儿童是当下社会最具潜力的学习者与探索者,同时也是最需要关照其发展规律的群体。在AI浪潮中,儿童博物馆如何把握平衡?一方面,我们希望通过游戏化、情境化的方式,向家庭和孩子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,让技术成为好奇心的助推器,而非焦虑源。另一方面,AI也为儿童博物馆的专业实践带来了诸多新工具——从展览策划、教育设计到观众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,AI正逐步嵌入机构运作的各个环节。

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“能不能用”,更是“如何用”“为何用”,以及“用了以后会发生什么”。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,坚守以儿童为中心的价值观与学习哲学,才是儿童博物馆持续发挥其独特社会价值的根本。

围绕这一议题,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(Association of Children’s Museums, ACM)曾于2024年8月在其季刊《手牵手》( Hand to Hand )上推出过一期专题——AI时代的儿童博物馆(CHILDREN'S MUSEUMS in an AI WORLD)。专题共收录五篇文章,从不同角度探讨AI对儿童博物馆领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,涵盖实践、传播、伦理与技术替代等多个面向。接下来的文章将依次介绍这五篇文章的核心内容,并附上英文原文链接,供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。


这篇文章全面探讨了人工智能(AI)在儿童教育和博物馆领域的应用与影响,尤其关注“如何在儿童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中引入人工智能”这一话题。

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背景,指出人工智能已经从科研工具转变为深刻影响日常生活的技术。通过“吉娃娃狗与蓝莓松饼”等有趣的案例,文章生动地展示了机器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。

图1 近期人工智能面临的一个难题:分辨吉娃娃狗和蓝莓松饼的图片差异

接着,作者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利与弊。一方面,它可以激发创造力、优化学习过程并简化日常事务;另一方面,它也可能强化偏见、误导信息、侵害隐私,甚至引发伦理与法律问题。因此,文章强调在儿童接触人工智能的过程中,必须有意识地平衡其教育价值与潜在风险,并引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九项“儿童友好型人工智能”原则,作为实践的参考框架。

在此基础上,对于儿童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应如何引入人工智能,文章提出六个建议方向,如帮助儿童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、借助AI发展创造力、提升媒介素养,以及思考AI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等。

最后,文章通过三个博物馆的案例展示了具体实践方式:

  1. 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的探索实验室(Discovery Lab)通过与社区组织合作,引导青少年批判性地理解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图像工具,在深入挖掘其潜力的同时,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其可能出错或产生误导性结果的风险。

  2. 国家非正式STEM教育网络(NISE Network)开发了“涂鸦机器人”和“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人类”等动手实践活动,引导儿童思考责任伦理与“人类本质”,鼓励他们在创造与反思中理解人工智能。

  3. 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劳伦斯科学馆(Lawrence Hall of Science)开发了“虚拟人类”展览,通过“魔镜魔镜”“教我搞怪”“控制我的面孔”等展项,鼓励儿童从情感识别、模式学习、数字伪装和伦理思考等角度与人工智能互动,提升其对技术的理解和辨别能力。

图2 儿童及家人在探索人工智能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

总体来看,本文不仅普及了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,也为儿童教育机构提供了实践路径,体现出儿童博物馆在面对新兴技术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。文章倡导儿童在玩中学、学中思,让人工智能成为促进儿童全面成长的有益工具,而非令人畏惧的“黑箱技术”。

完整译文:《儿童·博物馆·教育》2024第4期,《人工智能时代:博物馆儿童教育何去何从?》(P49)




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儿童博物馆营销领域的应用,尤其聚焦于视觉传播方面的实践与思考。

随着越来越多家长出于隐私与安全考量,拒绝授权孩子照片用于宣传,博物馆在展示儿童参与活动的图像时面临挑战。文章指出,AI图像生成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通过学习大量真实照片,AI能够生成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儿童形象,既避免了潜在的隐私风险,又能呈现理想化、富有创意的场景。

组图:这些图片都是AI生成的,是不是很意外?

以萨克拉门托儿童博物馆(Sacramento Children’s Museum)为例,馆方首次尝试使用AI生成图片来宣传其“玩转世界”(Play Around the World)展览,图像自然融入整体视觉中,未引发观众质疑。

文章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,如AI图像在伦理与审美方面的影响、公众接受度、与视频音频内容的区别,以及如何保障多样性表达。作者鼓励读者反思并参与这一正在发生的转变,共同开启关于人工智能与博物馆营销的对话。


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人工智能系统(尤其是生成式AI和大型语言模型)背后被忽视的伦理问题。文章指出,尽管AI在提高效率、节省时间方面被广泛宣传,但其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,而这些问题不可能单靠技术进步或优化训练数据加以修复。

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系统背后的伦理问题:

  1. 质量问题:生成式AI常被视为“聪明”的工具,但其实它们并不具备真正的知识或理解能力,输出内容往往脱离上下文,仅仅是“形式上看起来合理”的文字拼贴。随着AI系统越来越多地用自身产出作为训练数据,信息质量正在下降,甚至可能造成误导或有害内容。

  2. 偏见问题:AI系统在训练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数据,因此在种族、性别、年龄、语言和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偏见。例如,AI更倾向于将医生生成为白人男性,而将照顾家庭的角色赋予女性。这些偏见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性问题,也削弱了人们在多样性、公平性和包容性等方面的努力。

  3. 剽窃与侵犯知识产权:许多AI系统在训练时未经允许使用了作家、音乐人、艺术家等创作者的原创作品。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,也让大型科技公司在没有付出相应报酬的前提下从他人劳动中牟利。

  4. 劳工剥削问题:AI系统背后的训练和内容审核过程常由低薪劳工完成,工作环境艰苦,薪酬极低。这种全球性的工资压榨现象与许多博物馆倡导的公平理念背道而驰。

  5. 环境问题:AI系统的使用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消耗,但许多数据中心未公开用水和用电数据,企业常通过模糊指标掩盖真实消耗。研究估算,短暂使用AI可能消耗1-5瓶水和相当于手机充电一天的电量。总体来看,AI系统的用水和电力消耗惊人,而科技公司关于可持续性的宣传往往片面或不准确。

文章最后呼吁儿童博物馆领域重视这些问题。作为倡导真实性、透明度和社会正义的机构,儿童博物馆应在使用AI时谨慎思考其价值观是否与自身使命一致,避免在推动多元包容的同时,无意间助长了技术系统中固有的不公正。



这篇文章讲述了科罗拉多州WOW!儿童博物馆(WOW! Children’s Museum)通过引入旧技术设备,激发观众代际互动和探索兴趣的实践经验。

文章起初描述了一位儿童面对老式旋转拨号电话时的困惑,引出孩子们对旧技术的陌生感和由此带来的学习契机。为了节约预算,作者从购买昂贵新设备转向使用20世纪60年代的“收银机126”(National Cash Register 126),结果意外地收获了跨代际交流的宝贵时刻。

组图:老式收银机

博物馆随后陆续引入了20世纪50年代的西部电气555电话交换机(Western Electric 555 PBX)和一套TLS-4电话网络系统,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操作、探索这些机械装置,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。

这些旧技术不仅具备良好的触觉反馈,能够促进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,还能成为STEM教育的载体,引发孩子对电路和工程的初步理解。

文章强调,旧技术的“可触性”与丰富故事性,在当代数字展览中独具魅力,不仅能够吸引儿童,也促使家长参与其中,进而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。最终,作者呼吁儿童博物馆不应盲目追逐前沿科技,而应善用旧技术,帮助观众与过去建立有意义的联系。

完整译文:《儿童·博物馆·教育》2024第4期,《人工智能时代:博物馆儿童教育何去何从?》(P49)


这篇文章介绍了六种适用于儿童博物馆领域的AI解决方案,它们能够帮助博物馆从业者提升展览效果,优化访客体验,实现自动化运营。

  1. 聊天机器人:推荐使用AI聊天机器人(如ChatGPT)生成游戏化学习的生动类比和阐释说明,以更好地理解和呈现教育理念。例如可将游戏化学习喻为"儿童成长的阳光雨露",这种生活化的类比转化,能将抽象的教育理论具象为大众熟悉的日常场景,显著提升公众对游戏化学习的理解。

  2. 会议助手:建议使用会议助手(如Otter、Fireflies),这些工具可以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并标记重点议题,尤其适用于个人无法亲自参会的场景。使用时需注意会议的机密性,避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使用AI记录。

  3. 课程方案生成器:建议采用智能课程方案设计平台(如Curipod和MagicSchool),这类平台可制作互动性较强的课程方案,提供活动建议、讨论问题等,满足观众的不同学习方式和需求。

  4. 内容营销与故事讲述:利用AI简化社交媒体营销,自动化地生成电子邮件、短信和社交媒体帖子等内容。此外,一些AI平台(如Writesonic和Canva)也可以帮助创作高质量文案,并将其转化为吸引人的视觉内容。

  5. 精准社交媒体营销:AI工具(如Buffer、FeedHive和Flick)可以帮助博物馆精准发布内容,吸引特定受众,提升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。这些工具不仅能自动发布,还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标题和标签建议。

  6. 研究助手:借助AI应用(如Coral和Docalysis)高效搜索和总结文献,提供快速的研究支持。再结合Perplexity.ai的溯源查证功能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。

总体而言,文章展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优化儿童博物馆的日常工作,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场馆运营效率。

点击图片,使用浏览器阅读全刊:

【本期Hand to Hand封面】

责任编辑:于雯

海报制作&校对:王铮铮

扫描CMRC助手二维码,加入ELE童博汇·社群

创业流程

  • 1.查询项目

  • 2.留言咨询

  • 3.等待回访

  • 4.合作成功

温馨提示:

1、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,请放心使用!

2、本站为资讯展示网站,本页面信息来源互联网,本平台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,请用户自与商家联系核对真实性,此次留言系统发送至此项目的所属企业。

姓 名 |
手 机 |

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,快速留言

  • 想了解这个项目,请尽快联系!

  • 我想加盟,请将项目资料发给我?

  • 请问我的所在地有加盟商了吗?

  • 请问加盟此项目需投多少钱?

  • 做为代理加盟商能得到哪些支持?

  • 想到贵公司考察,请与我联系!

为您推荐相关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