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PD Group连续五年的调研表明,篮球鞋在美国运动鞋整体市场份额从2013年起持续走低。2018年,美国篮球鞋销售仅占运动鞋销售整体4%。NPD副总裁表示,篮球鞋在美国遇冷,是街头文化过时的标志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
自从上世纪70年代,耐克击败匡威,成为NBA最具有号召力的篮球鞋品牌后,耐克在美篮球鞋市场份额逐渐加重,2015年,耐克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3%,耐克的销量好,就意味着整个篮球鞋市场的销售好。
2018年,NPD数据显示,耐克篮球鞋销量下滑,从常规角度判读,这种情况的出现,有可能是由于其他品牌争夺市场份额所导致的。但NPD调研数据否认了这种判断,不只是耐克销售不理想,市场份额第二的阿迪达斯、以及第三的乔丹,都在篮球鞋销售领域遇冷。
篮球鞋在美国遇冷原因
2016年开始,耐克旗下的乔丹品牌在财报中独立计算,这个由飞人乔丹一人支撑起的独立品牌在过去30年中,为耐克带来了巨额收益。在2018财年,乔丹同样遭遇业绩滑落,全年营收同比下降9%,但仍然为耐克贡献了28.56亿美元销售额。
事实上,耐克在篮球鞋市场的垄断地位,得益于签约乔丹,借助后者对NBA的统治力,耐克间接实现了对全美篮球市场的垄断。
有鉴于此,分析人士认为,乔丹品牌在美国市场份额缩水,是因为新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对飞人乔丹没有记忆,缺乏品牌忠诚度。

这个理由可以解释乔丹的市场份额下滑,但无法合理解释美国篮球鞋市场整体低迷表现。阿迪达斯在2017年超越乔丹,市场份额从2016年6.6%上升到2017年11.3%,但同样面临篮球产品销售总额下降这一现实。
与篮球鞋市场份额萎缩呈现不同态势的,是运动生活休闲鞋的销售呈现出增长趋势,仅2018年二季度,运动生活休闲鞋市场销售额就同比增长7%,达到29亿美元。
此消彼长背后表明篮球鞋在美国遭遇了市场瓶颈。是处于合理的市场震荡期,还是作为功能性产品的篮球鞋自2013年开始,在美国进入了全线萎缩?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。
首先,从短期市场影响来看。
彪马上世纪开启了球星签名款销售策略,这一市场营销手段,随着迈克尔·乔丹的出现,被耐克发挥到极致,并造就了乔丹品牌成为耐克旗下最具影响力的篮球鞋这一事实。
随着迈克尔·乔丹、科比·布莱恩特等一批NBA巨星的退役,NBA整体号召力在全美不复当年之勇,球迷流失在所难免,仅仅依靠狂热粉丝的购买力,显然无法长久支撑篮球鞋整体市场的持续增长。因此,自2013年起,篮球鞋在美国连续丢弃市场份额,与短期内NBA缺乏绝对巨星有必然关联。
其次,从美国经济大环境来看。
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,其奉行“美国优先”政策,实现了美国经济以不低于2.5%的速度稳步增长,与此同时,2017年7月以来,美国失业人口降至16年来最低,仅为4.3%。2018年,美国出现了多达700万个职位空缺,截止8月底,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,美国仍有高达713.6万个工作岗位空缺,10月,美国失业率降至3.7%,是自越南战争以来,美国失业率最低的时期。
但分析人士对特朗普主导下的美国经济未来并不抱乐观态度。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,是建立在特朗普政府单边主义政策之下,是以牺牲美国与世界的沟通合作为前提的;而美国的低失业率,并未转换成高就业率,而是由于婴儿潮人口目前进入退休年龄,平均每天都有1万人达到65岁退休年龄而空缺出的工作岗位。科技的进步使资本拥有了更多话语权,它们以提升业务运营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,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工资上涨与用工成本,这也导致了在目前低失业率状态下,美国劳动工人的工资水平并未出现明显上涨。
不具备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政府政策和未能转化成就业率的低失业率,在运动鞋这一市场末梢最终体现为:消费者不愿意再为性能单一的产品(篮球鞋)支付更多费用,而倾向于购买能在不同场合均可穿着的复合型产品(运动生活休闲鞋)。
第三,从产业发展的全局来看。
美国篮球鞋市场自上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,已走过了60多年时间。这60年,美国篮球鞋市场已被开发殆尽,相对稳定的生育率并未给这个产业带来爆发式增长的消费群体,从这个层面来说,2013年出现的持续性篮球鞋市场下降,是由于该产业在美国已达到了过饱和状态,篮球鞋产业进入衰退期的前兆。
中国市场将上演“诸侯割据”
11月7日,第二届数字体育全球峰会上,企鹅智库发布了《2018中国篮球产业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“《白皮书》”)。《白皮书》指出,自2012年起,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态势,预计到2020年,整体规模突破3万亿元。
《白皮书》特别强调,在当下中国体育产业中,篮球已成为第一运动,在20岁以下和20岁至35岁两个群体中,喜欢篮球的人数分别占到总额的52%和40%。截止2014年,中国篮球场地数量接近60万个,且新增场地数量大幅领先于其他球类项目。

即使没有国务院46号文件,在国内篮球运动本身便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,以王治郅、姚明、易建联为代表的中国篮球运动员登陆美国NBA,更加刺激了篮球运动的广泛展开。2014年,46号文件的发布为篮球市场化运作确立了政策层面的指导意见。2017年,姚明就任中国篮协主席,在其主导下,CBA市场化运营进一步引爆篮球市场。
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,体育爱好者在运动装备上的选择,正从过去的一双鞋参加所有体育项目,向穿不同的功能性运动鞋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过渡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2006年至2015年,我国运动鞋销售额实现了历史性增长,从304.85亿元增长到929.93亿元。数据的增长,既是源于有更多消费者入场,同时也与运动鞋功能性(专业性)细分市场的划分不无关系。
目前,国内市场占据头部位置的篮球鞋品牌,依然以耐克、阿迪达斯为首的国际品牌,安踏、李宁、匹克为代表的国内厂商紧随其后,并通过对二、三线城市份额的占领,完成对国际品牌的包围和超越。
随着篮球鞋在美国市场不断遇冷,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和最大的消费市场,中国在未来10年,毫无疑问将是各篮球鞋品牌逐鹿厮杀的主战场——谁能赢得中国市场,谁就能赢得下一个篮球鞋领域的霸主地位。
与美国各州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均衡有所不同之处在于,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。
2017年,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大关,达到82.71万亿,但具体到各个省份,经济大省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GDP产值,相距甚远。
2017年,排名第一的广东省GDP总值为89879.23亿元;而排名最后的宁夏省GDP总值仅为3453.93亿元。经济发展不均衡,势必导致各省在消费观念、消费价格方面存在巨大落差,这为不同品牌、不同价格区间的篮球鞋都留下了充足的成长空间。

耐克、阿迪达斯、安踏、匹克等为代表的一、二线品牌,将在国内一、二线城市展开市场争夺,谁主导了这一部分的市场份额,谁就将赢得对中国市场全体覆盖的先手,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。不过不太可能出现耐克在2015年对美国篮球鞋市场93%的垄断局面——即使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,消费区间也存在巨大落差。
未来中国篮球鞋市场,极有可能出现类似手机行业在国内的市场局面,既有以苹果为代表头部阵营;也有以华为、小米为代表的二线阵营;同时,以OPPO、VIVO为代表的第三阵营,依然能在纵深度充足的市场空间寻找到目标客户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