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拥有健康的“无聊”、重拾自由的“玩耍”,才是充实假期生活的关键,才能打开生命活力的大门。
在“无聊”中找到创造的动力
被困在“无聊”的泥潭里的孩子,时而抱着手机玩到天昏地暗,时而突然从安静里爆发开始作天作地……他们也想摆脱无聊,却不知道怎么使劲。
其实,健康的“无聊”并非坏事,甚至可以促进自我反思、创造性思考和内在发展。本雅明认为,无所事事是新事物的助产士;韩炳哲在《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》里提到:“无聊是走向伟大行动的临界状态。”
那么,我们要如何引导孩子「在无聊之中孕育创造」,避免在假期里内耗自己、外耗家人?
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有疏有堵
面对幼童,家长需提前「立好规矩」。否则低龄孩童很容易在无人监管时,因无聊做出偷摸吃糖、偷看电视、偷搞破坏等恼人行为。
面对青春期孩子,「减少限制」,更有助于释放他们心中强烈的独立和自我决定的愿望。青少年的情绪发展速度远快于认知的发展速度,这导致他们有强烈的想要表达自己和探索世界的动力,但又不能理性地收敛和控制自己强烈的情绪,才会不断地与成年人已经定好的规则和限制起正面冲突。当他们感到能力提升,却又得不到充分发展时,无聊就会滋生。
对所有孩子而言,「打造行动目的和价值感」,也是避免无聊的利器。比缺乏目的和价值感更甚的,是躲进社交媒体的“兔子洞”,这给了孩子有事可忙的错觉,实则却永远无法满足他们自我决定和创造价值的深层需求。
困在无聊里的孩子,就像一个人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夹克,而不停地试穿不同款式的衣服。他们真正想要的,是感觉到自己与这个世界,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接在一起。
启动行为,积极探索世界
无聊之中,蕴藏着创造的动力。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假期里「积极地参与世界」:充分去利用认知能力,自由表达想法,掌控周围的环境。
帮助孩子「提高专注力,学会享受过程」,也很重要。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常常“三分钟热度”,确实很难静下心来审视事情的深远价值和意义。
美国心理学家伦纳德·加布拉还发现,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处在无聊和焦虑的裹挟之中。家长需引导孩子「正确认识情绪」的深层含义,有助于他们拨开迷雾,找到内心真正的追寻。
孩子的成长,每个时刻都该有独一无二的成长体验。我们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行动起来,投入其中。
在“玩耍”中延展生命的边界
玩耍包含了很多要素,例如游戏设计能力、关系处理能力、规则遵循能力,以及如何玩得高级、能调动所有人的兴趣等等。
孩子们玩耍中所获得的最原始的感知、思索与沉淀,最终会扎根在他们心智的深处,变成未来承载更多体验经历的厚土,未来实现更多发展的起点与要素。
美国心理学博士泰勒说:“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简单的玩具。”让孩子玩更多的自然材料,诸如沙子、粘土、积木、树叶等而非从市场上买到的成品玩具。自然材料是对儿童进行感觉体验和感情表现的有效训练工具,它帮助儿童发现和触摸物体的各种方法,并有效地观察物体的外观、颜色和形状。
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的游戏,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熏陶,帮助孩子把天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,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,并增长科学知识。
与孩子共谋一些“课题”
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提高
在“日常的深处”培育心智土壤
穿衣、进食、嬉戏、与人相处的点滴……童年时扎根于日常的觉知与思悟,终将在未来转化为面对世界的从容气度。
一趟旅程,或仅仅是随父母出行的短暂时光,沿途的风景流转、不期而遇的情境、新鲜元素的撞击,足以点燃孩子想象力的火花,唤醒更立体的感官体验,最终沉淀为丰厚的内在资源。
恰如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古老智慧,厨房方寸间亦是对灵魂沃土的耕耘。
引导孩子调出一道让不同味蕾都绽放的菜肴,需要捕捉精微的平衡之术——这本身便是对心智的锤炼。
阅读,则为精神的根系注入别样能量。书页展开的疆域,远超个体经历的藩篱,极大地拓阔孩子对活动的理解。故而,阅读的自由最可贵。
鼓励孩子凭兴之所至翻动书页,而父母可让那些凝结时光精华的经典,如同春风化雨般浸润孩子的生活空间。让书籍化作心灵的无声伙伴,埋下思考的种子,静待岁月中破土而出。
于静谧之处生发创造的源泉,在“无聊”之中拓宽人生的维度,在日常的深处培育心灵的沃土——让这个暑假,成为涵养孩子一生内在力量的丰饶原野。
暑假来临,如何开启假期的精彩?
这里有座“服育”主题的美育特色展览馆,
欢迎学校或家委会组织学生预约参观!
免责声明:文章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