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的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的谋划之年。在服装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,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引擎,推动着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,重构行业从设计研发到消费服务的全产业链条,为中国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
于近期完美落幕的“2025中国时尚科技创新峰会”汇聚行业前沿思想,以“多元共创、时尚焕新”为主题,共议多元领域智能边界,共创前沿科技产业生态,以科技之力重塑时尚定义,以创新之力开未来之局。
今日起,本刊陆续刊发峰会嘉宾精彩演讲内容,提炼精髓,以飨读者,为业内同仁及关注时尚领域的跨业朋友,提供新思路。
演讲嘉宾: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导,中组部国家海外特聘专家孙捷
分享主题:《设计驱动的界面——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时尚的多重未来》
关键词: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时尚、设计驱动型创新、多元消费社群、设计教育转型
演讲内容如下:
我将重点从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时尚的角度,探讨设计如何发挥驱动作用。
如何将大时尚设计打造为驱动可持续消费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板块?其中有两个重要领域值得关注:一是在国内率先引领探索可持续时尚与设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实现跨学科创新发展,提出可持续时尚相关产品的路径、服务系统等;二是推进设计驱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化平台建设。
对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而言,在当下时代,时尚的内涵已发生改变,行业已进入新的外延发展阶段。如今,当我们谈及城市发展时,从时尚创意、经济驱动到区域可持续发展,再到城市生活的数字化转型——尤其是前几年,中国在政府工作、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率先完成了全面数字化转型,这一变化已深刻影响着方方面面。
随着“颜值经济”、直播“网红”等现象的兴起,以及从大城市到各类零售载体的购物中心转型升级,时尚与艺术在商业领域已成为重要的驱动力和手段。同时,上海、青岛、深圳等众多城市均将时尚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关键词。此外,全球化发展也为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与“出海”带来了诸多可能与机遇。
社会发展还推动了不同人群对自我的认知升级。以“她时尚”为例,其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,女性在社会各层面及竞争中重新确立了自身角色,而她们对时尚的认知也从传统的追求美观,延伸至对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的重塑,这一变化自然也影响着服装行业的设计考量。男性时尚同样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,当前男装市场与运动品牌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此外,“银发经济”的潜力持续被挖掘,这与“养老经济”存在显著差异。如何为55至75岁的“银发”群体重塑新的生活方式,其中蕴含着大量可挖掘的消费场景与塑造空间。
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对于时尚和设计的价值驱动
可持续发展理念正为时尚与设计提供价值驱动。可持续并非单纯指代材料回收或减少排放,而是一种包含多重价值叠加的理念。理解可持续或绿色化对整个服装行业的真正价值,环保是基础,而在发展过程中把握可持续的核心则是关键。
国际品牌在可持续领域已探索出诸多发力点:路易威登强调创新的循环经济,将可持续视为循环经济新模式的核心,而非单纯的环保;芬迪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文化;宝格丽通过黄金回收进行再创造;香奈儿将环保面料引入其标志性编织套系……
市场的变迁同样值得关注。当前市场呈现多样化、多元化与多社群特征,“大众”概念已逐渐淡化。不同社群有着特定偏好:部分社群聚焦联名合作,部分则关注二手、复古、可持续环保、社交互动,还有些社群以轻奢、高奢、快时尚、慢时尚等为核心关注点。
这些研究的共同目标,在于理解时尚及其表象背后的需求动因。在此层面上,设计成为社会发展前端的重要驱动力,为新质生产力与高品质社会生活提供了全新视野。
时尚是艺术和经济的重要连接
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,时尚都客观存在。时尚是一种文化体系、一种话语、一种实践,也是一种产业。它是测量社会活跃度的“最佳温度计”——米兰、上海、巴黎、伦敦等全球时尚之都,均是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。换言之,当一个地区的时尚产业蓬勃发展时,其城市发展必然充满活力。
时尚涵盖文化、设计、风格、趋势、产业等多方面内容,拥有自身的学科框架与发展逻辑,串联起无数个体与集体在物品符号的生产、创造、消费、分配与再现中的实践。在“衣食住行旅”中,“衣”居首位,而如今的时尚已涵盖生活方式中的各类物质载体,是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。作为潮流、趋势、风格的符号系统,时尚及其物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商业体系,在时尚的再现与运营分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其中品牌的作用尤为突出。
当前,全球高等教育正发生显著变革: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24年成立晨兴设计学院,东京大学院时隔69年首次设立新学院即设计学院,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成立戴森设计工程学院……这些变化表明,如今的设计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范畴,而是成为连接科技、人文与社会变革创新的枢纽,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东华大学的设计学科经过三十余年发展,积累了包括全国及教育部教指委等在内的资源,具备显著优势。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将建设世界一流时尚特色设计学院作为“十五五”期间的重要目标,致力于打造亚洲“时尚航母”,为产业及多领域赋能,聚焦智慧化产业转型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可持续时尚设计。
设计驱动创新引领时尚产业变革
或许有人会意识到,时尚赛道其实极为丰富,只是以往未被全面关注。设计作为时尚领域的重要抓手,其角色在2012年巴塞罗那商业大会中便被指出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变——转向设计思维,并拓展至行动、服务与管理领域。
设计思维这一概念最早源自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d.school设计学院(该学院并非艺术学院,而是商学院),这也奠定了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方法,逐步延伸为企业管理、社会更新与科技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。
设计驱动型创新是另一个关键概念。自工业革命以来,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技术驱动型创新,以纺织行业为代表开启了工业革命,社会发展延续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;第二阶段是市场驱动型创新阶段,中国国企转型及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涌现均发生在20世纪末;第三阶段是近年来,设计驱动成为主流,戴森、苹果、宜家等典型的设计驱动创新型企业,其发展模式与附加值已发生根本改变,且不再以技术为主要标榜。
可见,设计驱动型创新针对的是产品内在的、意义层面的颠覆式创新。技术驱动型创新能实现彻底的创新突破,设计驱动型创新同样可以,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新内容、造物方式及商业设计等方面。因此,设计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驱动力,而时尚则是实现这一驱动的重要手段。
当前,时尚产业的发展呈现5大主题:产业版图扩张、设计新期待、多元化发展、科技融合、可持续与包容性,这些主题将引领全球时尚产业共同面向未来。
数字化时尚(虚拟时尚)具有“START”5大属性:社会与空间(Social& Space)、交易与流通(Trade& Transaction)、人工智能协同(Artificial,Machine&AI)、真实感与现实感映射(Reality & Reflection)、科技赋能的超越延伸(Technology Tension)。数字化时尚并未脱离现实时尚,而是在线上数字世界中拓展了新维度,例如推动数字化游戏世界的迭代及数字化赋能现实的路径。尽管近年来NFT的讨论减少,但其仍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重要的交易手段,只是运作方式已发生改变。
今年年初,Tesla Suit推出了创新产品,与以往将服装感知纳入系统不同,该产品可将虚拟世界中的感觉、触觉直接反馈至人体。对不同材料触觉的收集,或许将为下一代数字时尚带来新的技术维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