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暑假,动画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风靡无数家庭。影院里,孩子们被小猪妖、蛤蟆精的趣味剧情逗得捧腹大笑,而大人们却在这些小妖的故事中悄然泪目——因为我们都在这些“草根小妖”身上,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更看到了身边孩子的模样。新学期即将来临,我们该如何放下“筑山”的执念,用更贴近孩子的方式,陪伴他们轻松“登山”?
“可是妈妈,我已经不是那个喝水就能快乐的小猪了。”电影中小猪妖的这句话,戳中了多少家长的心?猪妈妈反复叮嘱“别太辛苦”,言语间透露出对“大王洞”稳定工作的认可——这份带着温情的关怀,如同无形的高墙,既束缚了孩子“出走”的念头,又让我们成年后总怀念那份被保护的温暖。
走出影院,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重复着“筑墙”的行为:新学期伊始,便忙不迭地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铺路、刷题、报班,将“我们认为的正轨”强加为孩子的人生剧本。其实,每个孩子都像电影里的小妖,自带天生的能量和向往,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爱不是“筑墙”,而是“搭桥”。真正的守护,是看见孩子的独特性,而非将他们硬塞进我们的“经验框架”中。
突然严格管控作息,孩子从“放飞模式”被硬拽进“军训模式”,反弹得尤为剧烈;
紧盯孩子狂补暑假作业,越催越慢,最终演变成“你焦虑催促,他冷漠拖延”的心力交瘁;
塞满新学期的补习班,孩子翻着白眼说“关我啥事”,收心变成了“收能量”……
电影里有个细节:小妖们越是被打压,越想证明自己;可你越想“提势能”,他们越容易“蔫下去”。这其实在提醒我们:收心不是“驯妖”,而是“顺妖”。孩子的开学动力,绝非逼出来,而是潜藏于他们的优势之中。
电影里的小妖各有特色:热血的小猪妖、嘴硬心软的蛤蟆精、灵活的黄鼠狼精、细心的猩猩怪。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,顺着他们的“势”,收心才能少对抗、多合作。
他们点子多、热情似火,却易“三分钟热度”。别急于泼冷水,不如帮他们将目标拆解成小台阶:比如“今天先整理1本暑假作业”“这周和同桌约定一个开学小目标”。及时给予反馈,热情便能逐渐转化为坚持。
他们嘴上总说“好累好烦”,却会默默把事做好。别与他们的抱怨“硬碰硬”,不如先点头说“我懂你不想写作业的心情”,待情绪平复后,帮他们将任务细化:“先做20分钟数学,完了我们吃点水果休息下?”抱怨消散,靠谱自然显现。他们是“贫嘴担当”,却能在明确角色后迅速投入。与其催促“别说话了赶紧写作业”,不如赋予其“任务身份”:“今天你‘家庭学习计时员’,负责提醒大家休息时间哦”“你是小组作业的‘创意策划’,要不要先画个思路图?”有了锚点,精力自然会集中。他们胆小敏感,怕出错、爱犹豫,但内心蕴藏着善良和坚持。别催“快点做”,而是蹲下来说:“没关系,我们先试试第一题,错了也不怕”“你愿意先和妈妈说说开学最担心的事吗?”安全感足了,勇气便会慢慢涌现。
动画里的小妖们能走出浪浪山,凭借的是各自的独特力量;孩子的成长,也需要我们将焦点从“分数”转向真正的长期优势。积极心理学提出的“5C优势模型”,正是孩子未来最稳固的“靠山”:
能力(Competence):能否独立面对任务?
信心(Confidence):有没有勇气开始尝试?
联结(Connection):能否和同伴、老师温暖合作?
品格(Character):是否懂得责任与坚持?
关怀(Caring):有没有温度、会关心他人?
开学收心,不只是催促孩子写作业,更是帮他们积累这5种“能量值”。当我们不再紧盯着“这次作业错了几道题”,而是问“今天有没有自己解决一个小问题?”“和同学约定的事做到了吗?”,孩子的成长才会更有力量。

这个周末,和孩子聊聊《浪浪山小妖怪》:“你觉得自己像哪个小妖呀?如果开学是‘闯山’,你想带什么‘法宝’去?”答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:无论他是哪种“小妖”,你都看见了他的光芒。
新学期,愿我们都少些“筑墙”的执念,多些“搭桥”的智慧。毕竟,最好的成长,是让孩子带着自己的优势,笑着走出属于他的“浪浪山”呀~
免责声明: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